小米SU7激發市場活力,華為也不甘落后,華為智界S7二次上市能不能得到好效果?
如今國產中大型新能源轎車市場,在小米SU7加入后,可算活了過來。
過去幾年,咱們自主新能源品牌在20-30萬元級轎車上發力明顯不足,老牌車廠比亞迪漢幾乎以一己之力扛起銷量擔當。
隨著新能源汽車消費升級、競爭加劇,各大廠才終于開始將更多視線瞄向了這片市場。
僅去年末到今年上市車型就包括極氪007、新款極氪001、銀河E8、星紀元ES、比亞迪宋L、紅旗EH7等,主打一個百花齊放。
這些產品憑借大廠背書與本身過硬技術實力,皆展現出了相當不錯的競爭力。
不過,要論真正炸場選手那還得屬小米于3月28日上市的SU7。
有一句話怎么說來著,咱們可以不相信小米產品,但一定不能小看他的營銷與自帶流量屬性。
在雷軍操刀下,小米SU7還未發布便早早成為整個新能源車圈視線焦點。
上市之后更是一舉拿下24小時大定破88898臺成績。
什么大廠背書,什么技術黑科技,在這一串扎眼數字面前都成了弟弟。
咱們不得不承認,流量頂流互聯網科技企業入局車圈,確實有了影響力降維打擊傳統車企的資本。
而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了華為身上。
華為問界今年前三月已連續三次奪得造車新勢力單月銷量第一。
從一個2022年末入局新能源車市場的「新人」到拿下新勢力銷量第一,他只用了短短一年時間。
去年11月,華為帶來了與奇瑞聯合研發的首款中大型純電轎車智界S7。
4970mm車長、2950mm軸距、0.203Cd低風阻、鴻蒙座艙、“巨鯨”800V高壓電池平臺、四驅百公里加速3.3s,最高855km續航等,主流硬核屬性通通拉滿。
這也是小憶原本認為能在配置、流量雙領域正面叫板小米SU7的一款車型。
當時一經上市迅速斬獲超20000訂單,可見大家對其充滿了期待。
只是讓我沒想到的是打臉來的竟如此之快!
由于初期芯片缺貨、工廠搬遷等系列原因讓其一度陷入「難產」境地,交付日期嚴重后滯。
經過這么一鬧騰,華為智界S7熱度由此一落千丈。
我想,這與「智界S7嚴重威脅到奇瑞親兒子星紀元ES地位」多少有點脫不了關系。
不過現在看來,華為似乎與奇瑞重新達成了協議,智界新產線落地,產量也是穩步提升了上來。
于是本著首款轎車不干出點真成績不罷休的道理,就在上周春季產品發布會上,華為將智界S7給「回爐」重新發布了一遍。
沒錯,距離去年11月短短5個月后,智界S7二次上市。
這次發布有關華為智界S7的主題是「增配降價、開啟海量交付」,咱們可以將它視為一個小改款。
簡單來說,入門版S7 Pro起售價不變,但電池從62KWh增加到了82KWh,續航提升155km,動力性能和此前一致,單電機百公里加速5.4s。
同時新增華為視覺智駕HUAWEI ADS 基礎版,可實現全國高速和城市快速路支持NCA智駕領航輔助。
除了入門版外,其他三款配置相較老款都降價了2萬元。
S7 Max 動力配置與Pro版一致,升級了HUAWEI ADS 高階版智駕系統,配備1個激光雷達。
S7 Max + 則將電池提升到100KWh,續航提升至855km,同樣搭載HUAWEI ADS 高階版。
這次改款還新增了一個Ultra版,即同時具備四驅、長續航、高階智駕的「滿血版」,售價34.98萬元。
我們不難發現,新款智界S7從互聯網科技大廠背書到空間、動力、續航、智駕,幾乎無一不與小米SU7形成正面競爭。
那么你認為加入到新能源車價格內卷「降價增配」隊伍的新款華為智界S7,會成為小米SU7最大對手嗎?讓我們拭目以待。
本文編輯:@ 小憶
?本文著作權歸電手所有,未經電手許可,不得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