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手上兩條 8G 默認 XMP 3600 MHz 的十銓內存在 12400F 搭配華碩 B660 M-K 主板上開啟 XMP 的情況下竟無法成功點亮!
即便是手動增加內存電壓和時序也不行,最后只能降低頻率到 3500MHz 才能進入系統并通過拷機測試。
而這兩條內存在另一套?AMD 銳龍 5-2600+微星 B450?主板上開啟 XMP 是可以完美到達 3600MHz 的。
帶著問題小憶查閱了各網站論壇及貼吧,發現出現這一情況的并非個例,而是普遍存在于 12代酷睿非 K CPU,例如I5 12400/F、12500、I7 12700/F等。
這些 CPU 在搭配如 3600MHz 及以上高頻內存條時,很有可能無法達到標稱頻率,有的甚至連 3200MHz 都到不了。
經過調查小憶發現了真相,這是因為?Intel 12代酷睿不帶 K CPU 鎖定了內存控制器(SA)電壓(結尾帶?K 的?CPU?不存在這個問題)。
資深搞機姥都知道,DDR4 內存通常默認頻率為?2400MHz,更高的頻率是在這個基礎上內存超頻而來,并將超頻后的預設參數根據 XMP 標準寫入內存中。
在主板 bios 中開啟 XMP 即可讀取內存預設參數,在這個過程中主板會自動識別并提高 SA 電壓以達到高頻內存的需求。
大伙兒買的高頻內存條一定要在主板上開啟 XMP,否則會默認 2400MHz 運行
而在 Intel 12代酷睿非 K?CPU 中 SA?電壓被鎖定在?0.95V,導致主板無法提高?SA 電壓,這時候高頻內存能否達到設定頻率就更依賴?CPU 的內存控制器體質?(IMC)。
例如小憶這顆 I5 12400F ,經過手動調試,僅能在內存 G1 模式下穩定運行在 3500MHz,更高頻率則只能運行在 G2 模式,這也表明了這顆 CPU IMC 體質極限就在這里。
Intel?從 11? 代 CPU 開始引入內存分頻模式,也就是?Gear1 和?Gear2,簡稱G1、G2。
左 G1 模式 3400MHz,右 G2 模式?3400MHz
簡單來說,在 G1 模式內存性能更好,不過上較高頻率會難一點;
G2 為分頻模式,內存延遲更大、性能更低,但更容易上到高頻,4000MHz?以上多數運行在 G2 模式。
華碩主板圖中選項 1∶1 即為內存 G1 模式,1:2 即為分頻 G2 模式
那應該怎么判斷自己的內存運行在 G1 還是 G2 模式?
其實很簡單,只需要打開 CPU-Z,在內存選項里,上面的「Mem Controller」數值等于下面的「內存頻率」表明為 G1 模式,數值為二分之一即分頻的 G2 模式。
注意:這里顯示的「內存頻率」乘以 2 才是內存的實際頻率。
在 G1 模式下無法達到高頻的,可以手動設置在 G2 模式下嘗試。
不過小憶并不建議這么做,因為在 G2 模式下內存延遲大了不少,同頻內存性能相比 G1 存在不小差距,除非是 4000 以上頻率,否則寧愿選擇頻率更低的 G1 模式。
最后,使用的?Intel?12代酷睿非 K?CPU,采用 3600MHz 及以上內存的小伙伴,如果遇到無法上 3600HMz 頻率,建議在 G1 模式下手動降低頻率如 3500MHz、3400MHz 等直到進入系統且穩定運行為止。
對于想要入手 Intel 12代酷睿非 K CPU 的小伙伴,建議內存選擇 3200MHz 即可,避免買更高頻率內存卻達不到該水平造成浪費。如果想玩極限內存超頻,還是老實選擇帶 K 的 CPU 吧!
本文編輯:@ 小淙
?本文著作權歸電手所有,未經電手許可,不得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