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態硬盤已經成為了如今裝機系統盤的首選,傳統機械硬盤讀寫速率通常為200MB/s 左右,甚至只有幾十 MB/s。
而固態硬盤的速率是其幾倍甚至幾十倍,將系統安裝在固態硬盤中能夠很大程度上提高系統的運行速度,減少卡頓與加載時間。
那我們應該如何選購固態硬盤呢?小憶在這里主要介紹市面上常見的兩種接口形式固態硬盤,幫助大家選擇合適的固態硬盤。
目前主流 SATA 接口固態硬盤讀寫速度為 500MB/s 左右,尺寸多為 2.5 英寸,可兼容絕大多數支持 2.5 英寸硬盤位筆記本電腦和臺式電腦主板。
M.2 接口固態硬盤又分為 SATA M.2 和 NVMe M.2,一般來說,接口處兩個缺口的為 SATA M.2,一個缺口的為 NVMe M.2。
SATA M.2 固態硬盤讀寫速度同樣只有 500MB/s 左右。
而 NVMe M.2 固態硬盤支持 NVMe 協議走 Pcie 高速通道,其中 Pcie3.0*2 通道的 NVMe 固態硬盤的理論讀寫速率為 1800MB/s,Pcie3.0*4 通道可達 3500MB/s,而 Pcie4.0*4 通道甚至能達到 7000MB/s。
注意:NVMe 協議需要操作系統、主板、固態三者全部支持才可享受到高速,較老舊的主板可能并不兼容 NVMe 協議。
當然要知道如何選購固態硬盤,光知道接口區別是不夠的,決定固態硬盤速度的不只是接口和協議,另外還與其采用的閃存顆粒、主控芯片等有著莫大關系。
閃存顆粒是決定固態硬盤壽命的重要的因素,按堆疊方式的不同目前主流閃存顆粒分為 SLC、MLC、TLC、QLC,價格與擦寫壽命也是逐步遞減。
SLC 理論擦寫次數可達 10 萬次,其性能強、可靠性高、壽命長,但價格昂貴,主要應用于企業級。
MLC 次之,擦寫次數為 3000-5000 次不等,價格相對更低。
TLC 擦寫為 1000 次左右,性價比更高,普通消費者選用 TLC 顆粒固態硬盤便足夠滿足需要。
QLC 理論擦寫次數僅為 150 次左右,價格更低,但壽命短,如若選用建議考慮更大容量,能有效提高使用壽命。
需要注意這里的擦寫次數并不是說達到上限之后就一定會壞,而是理論無故障擦寫循環次數,達到擦寫循環后相應的故障風險會增加。
例如 TLC 理論擦寫次數為 1000 次,但正常使用可能達到 1500 次擦寫也不會出任何問題。
主控芯片可以理解為固態硬盤的大腦,是固態硬盤工作的控制中心。
不同的主控之間能力相差較大,在數據處理能力、算法上,對閃存的讀取寫入控制上會有很大不同,使得固態硬盤產品在性能上產生較大差距。
所以在固態硬盤的選擇上,小憶更建議選購大廠正規產品。
固態硬盤雖然在速度方面遠遠超出機械硬盤,但其壽命與數據安全性上明顯不如機械硬盤。小憶這里更建議系統盤用固態硬盤,重要數據和工作資料存放于機械硬盤。
為了方便大家了解如何選購固態硬盤,這里再為大家總結一下選擇固態硬盤要注意的點。
固態硬盤按接口主要分為兩類:SATA 接口固態硬盤與 M.2 接口固態硬盤,其中 M.2 接口固態硬盤又分為 SATA M.2 與 MVMe M.2 固態硬盤。
SATA 接口固態硬盤兼容性強,但速度較低,適合老舊電腦升級更換,新近電腦升級或有裝機需求的小伙伴建議選裝 NVMe M.2 固態硬盤。
本文編輯:@ 小淙
?本文著作權歸電手所有,未經電手許可,不得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