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盤」這玩意兒每個?80?后?90?后都不陌生吧?
十多二十年前的光盤,簡直就是互聯網時代的民間硬通貨,那時候誰要揣著幾張光盤出門,走路都能帶著風。
成本低、容量大、使用還方便,看了看手中哪兒哪兒都不是的時代寵兒——「軟盤」。
不好意思別跟人說我認識你,我怕光盤老婆誤會。
就連后來?Windows?系統鏡像文件也以光盤為載體,再到大量臺式、筆記本電腦普及光驅位,至此徹底開啟了屬于光盤的時代。
直到現在,即便機械硬盤、固態硬盤、U?盤等早已成為新一輪移動存儲時代的新寵,但光盤依然未被淘汰。
由于光盤的物理特性,它不僅成本低,相比網絡及硬盤存儲安全性也更佳,同時還更適合長期存儲(存儲得當情況下數據甚至可保存?50?年以上)。
因此光盤至今仍受到影視發行、科研、教育或大型企業冷數據存儲等場景的大量運用。
還沒完,在咱們國內科研人員的不斷探索下,光盤的含金量還在上升。
最近,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官方賬號「中國光谷」爆料:
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信息存儲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成功研發出一種全新「玻璃光盤」,且這一技術有望在年底實現量產。
拿官方介紹來說,其成本是其他存儲介質的十分之一、最高?360TB?容量,且具備幾乎永久保存的特性。
妥妥的隨便哪一項拎出來都是王炸級存在。
360TB,容量是主流消費級光盤的數百倍,是大容量?DVD-5?光盤的數十倍。
隔壁希捷剛發布的全球最大容量?36TB?機械硬盤看了也得留下悔恨的眼淚。
容量大都不算啥,關鍵人家成本還低。
固態硬盤、機械硬盤每?GB?成本在幾毛錢到一元錢之間,而玻璃光盤?1TB?成本才幾十元。
這成本直接下降了一個數量級。
至于它是怎么做到的呢,確實有不少狠活兒在其中!
這一玻璃光盤技術實際全稱叫「巨量信息低成本超長壽命玻璃多維存儲技術」,目前華科大在該項技術上全球領先,且目前是國內獨有的技術。
根據介紹,這一技術利用了飛秒激光,在?2mm?厚的特定晶瑩玻璃內部實現納米級結構精準「雕刻」,有點類似于光刻技術。
蝕刻完成后玻璃光盤表面看不出太多異樣,而內部卻是有著高達?400?層的三維立體結構。
通過光刻+多層堆疊,實現了海量數據的存儲寫入。
當然,這些得建立在先進的蝕刻工藝基礎上。
同時,由于玻璃光盤的物理性質非常穩定,因此在外部條件合適的情況幾乎可做到數據永久保存。
不過嘛這玻璃光盤也并非沒有缺點,例如需要依賴對應的燒錄設備、讀取設備、數據一旦寫入便不能更改、無法反復存儲利用等。
實際上很多聰明的同學已經發現,以上特性其實已經決定了它難以大面積流向消費級市場。
而對一些有大量重要冷數據備份、存儲的特定行業來說,這些問題又都不是問題。
他們要的就是容量大、成本低、還能把數據保存到人類移民火星的那天。
現在唯一需要關心的是,玻璃光盤技術能否真正落地并大量商用。
一旦成功,想必屆時又會成為互聯網數據中心、AI?大模型訓練數據存以及歷史檔案長期保存、數據備份等領域的新型介質寵兒吧!
*資料、圖片來源:中國光谷、長江日報、網絡。
本文編輯:@ 小憶
?本文著作權歸電手所有,未經電手許可,不得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