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一区二区二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美女,av免费不卡国产观看,国产精品色婷婷

2021年4月最新桌面端 CPU 天梯圖,帶你選擇合適的CPU!

電手對CPU進行測試,為大家帶來了2021年4月的桌面端 CPU 天梯圖,幫助大家選擇合適的CPU。
CPU 基準測試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它的具體性能,將基準測試排名可以方便我們在選購時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性價比CPU。
因此我們制作了電手的桌面端 CPU?天梯圖,帶大家了解不同CPU的基準測試排名。
在桌面端 CPU 中,AMD 的銳龍 5000 系列可以作為一個分水嶺,這個系列推出后幾乎席卷所有場景中的領先地位。
不過上個月上市的 Intel 11 代系列,挽回了一些面子,如果你不介意它的高功耗,那么在在包括高分辨率游戲、單線程等場景下,這是目前最好的選擇。
由于是第一次制作性能排名,本次只收錄了最廣泛的消費級?CPU 的數據,今后我們會繼續添加數據,如果有對某款產品的需求,也可以留言告訴我們。

游戲基準測試

游戲基準的數據是將無主之地3、殺手3、孤島驚魂5、賽車計劃3、荒野大鏢客:救贖2、古墓麗影:暗影的基準測試性能,平均后得到的桌面端 CPU?天梯圖。


如上面的CPU?基準測試排名, AMD 的 R9 5950X 和 R9 5900X 在 1080P 下處于領先,而 i9-11900K 則是 1440P 下最強的 CPU。
但需要注意的是,Zen3 架構的 CPU 不管是效率和功耗,都遠優于 11 代酷睿。
這意味著更低的噪音、更節省的電源和更便宜的散熱。

細心的朋友可能注意到,在游戲基準測試中 R7 3800XT 的排名均略優于R9 3900XT。

這似乎很反常識。
按理說,不管是 R7 打 R9,還是 3800 打 3900,都應該是后者更優才合理。
導致這個結果的原因是,R7 3800XT 在游戲中為單 CCX,而 R9 3900XT 為雙 CCX。
簡單來說,一枚銳龍 CPU 芯片,將 4 個內核封裝為一個 CCX 集群。
像 R7 3800XT 這樣的 8 核 CPU 就是 2*4=8核
像 R5 3600XT 這樣的 6 核 CPU 也包含 2 個 CCX 群,但每個 CCX 群中有一個內核被禁用,因此為 2*3=6核。
而 R9 3800XT 作為 12 核 CPU,結構類似于把 2 個 3600XT 封裝到一起,2*2*3=12核。
CPU 在處理任務時,數據可能在多個內核間傳遞。
線程多到一個 CCX 群組中的內核不夠用,數據就只能跨 CCX 傳遞。
一個 CCX 到另一個 CCX 的延遲約為 70ns,而 CCX 內部的延遲只有約 25ns。

因此,每個 CCX 群組中的可用內核越多,這種傳遞發生的可能性就越小,而3900 XT 每個 CCX 群中只有 3 個內核,3800XT 則為 4 個。
所以我們看到 R7 3800XT 的游戲基準排名會高于 R9 3900XT。

R9 3900XT 的 12 核的構造導致 CCX 延遲加劇,反而拖累了它的性能發揮。

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要為不同的應用場景,制作不同的排名榜單。
如果僅靠綜合性能基準測試來排名 CPU,榜單的參考價值將大打折扣。
對于不同使用電腦有需求的電粉,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選擇更有參考價值的榜單,畢竟 R73800XT 和 R9 3900XT 價差 800 元,拿去買肉吃不香嗎?
但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結果并不絕對。
正如前面所說,如果游戲對多核有足夠的優化(4線程以上),R9 3900XT 的排名肯定會更靠前。

單線程基準測試

單線程的數據來源是 Cinebench、POV-Ray 和 LAME 基準測試的平均值桌面端 CPU?天梯圖。

使用電腦最常見的場景就是單線程,例如瀏覽網頁、編輯文本等。
單線程成績很大程度上取決于?IPC 吞吐量(芯片在一個時鐘周期內執行的命令數量)和頻率(晶體管在開和關狀態之間切換的速度)
因此,一定程度上單核性能表現,可以直接與電腦的響應速度綁定在一起。
綜上所述,原本銳龍 5000 系列幾乎領先競品 10%,這個數字非常夸張。
不過 11 代酷睿發布后重新奪回了單線程的王冠,領先 5%。

特別是 11600K,作為一款中端 CPU,它的性能已經達到頂級,并且售價還比競品 5600X 便宜 600元。

多線程基準測試

多線程的數據來源是 Cinebench、POV-ray、vray、Blender、y-cruncher、Handbrake x264 和 x265 基準測試的平均值。

多線程表現主要反映,以生產力為目的的程序的性能,這些應用需要很大的計算量,它們會調動多個核心同時工作。
因此往往核心和線程數量越多,多線程表現越佳。
不過對多線程的使用情況,很大程度上還取決于軟件對多線程的優化,因此這些結果可能并不適用于每一款生產力軟件。

但總的來說,在行業中處于領先地位的軟件,對多核的調動都很積極。

讓人意外的是,16 核 32 線程的 R9 5950X 擊敗了 Intel 18 核 32 線程 Core i9-10980XE。

并且 5950X 的額定功率為 105W,比 10980XE 的 165W 更省電。
另外最新款的 i9-11900K 多線程表現,比上一代的 i9-10900K 更低。
主要原因是 11900K 刪減了兩個核心。
不過 i5-11600K 依然出色。

結論

本次測試只找了消費級的 CPU,之后我們會持續更新桌面端 CPU 天梯圖,為大家帶來更多的天梯圖。
即便是大家買不到的顯卡,后續我們也會安排基準測試排名。
還有內存、SSD、散熱等其他硬件的測試,也陸續出現。
所以求個點贊、在看、分享應該不算過分。

數據來源、參考

Geekbench?

UserBenchmark

Tom’s Hardware

本文編輯:@ 小淙

?本文著作權歸電手所有,未經電手許可,不得轉載使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溧水县| 灵璧县| 松江区| 岳池县| 石景山区| 招远市| 咸阳市| 韩城市| 舒城县| 常州市| 澜沧| 什邡市| 美姑县| 松阳县| 塔城市| 大足县| 舒兰市| 基隆市| 句容市| 达州市| 久治县| 新巴尔虎左旗| 台中市| 中宁县| 彭阳县| 青海省| 嘉定区| 齐齐哈尔市| 吴川市| 莫力| 天柱县| 佛教| 中超| 湘潭县| 康定县| 团风县| 邵武市| 敖汉旗| 屏东县| 潮州市| 虹口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