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電腦是個「賽博人體」,CPU?相當于大腦,那么各種接口、通道、協議就好比遍布全身的神經系統。
專門負責傳遞大腦命令,起到了溝通、調動無數器官(組件)的重要作用。
其中,PCIe?通道則可看做類似脊神經的「高速主干道」,?主板上的?PCIe?插槽、M.2?插槽就是這條通道的物理接口。
電腦中與?CPU?直接相連的各種高性能擴展卡和儲存設備,幾乎都要依賴這條「主干道」。
例如獨立顯卡、高速?M.2 NVME?固態硬盤、高端網卡等。
至于為啥不選擇其他接口,可能要用八字不合來解釋吧。
?PCIe?其實是?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 Express?的縮寫,是一種高速串行計算機擴展總線的標準。
作為接口通道,PCIe?簡直就是尖子生中的完美代表。
它具備串行傳輸與差分信號?、點對點全雙工通信以及多通道配置等諸多特點。
用大白話講就是,其抗干擾能力強、能提供極高的接口速率,同時每個設備或通道獨享帶寬,支持雙向同時傳輸,效率極其出色。
這些優勢,恰好符合獨立顯卡、NVME SSD?等高性能拓展設備對穩定性、帶寬的高度需求。
因此自然也就成了它們的御用接口。
不過,這個用了?20?多年的接口雖然外形上看似沒變過、新老平臺通吃,但其實內在已經更新了很多個版本。
實際上,自?2003?發布?PCIe 1.0?起,往后每一代數據傳輸速率對比上代都有著成倍增長。
而就在最近,負責?PCIe?技術開發的?PCI-SIG?正式發布了?PCIe 7.0?規范。
相比于?PCIe 6.0?規范,PCIe 7.0?單引腳數據傳輸速率將再次倍增,達到?128 GT/s。
按照?PCIe 7.0 x 16?通道來算,可實現高達?512 GB/s?的雙向帶寬。
這是個啥概率?
要知道部分小伙伴還沒用上的?PCIe 4.0 x 16?也才?64 GB/s,PCIe 3.0 x 16為?32 GB/s。
雖然只隔了?4?代,但速率差距足足有?16?倍。
在整個電腦硬件范疇,性能實現穩步指數級提升的恐怕也只有?PCIe?接口了吧!
有同學要說了,PCIe?接口速率早就過剩,普通人根本用不到那么高的性能。
真實情況是否如此呢?
PCIe?除了版本差異外,現在的?CPU/芯片組都會提到支持多少條?PCI-E?通道,而硬件使用的?X4、X8、X16?指的便是通道數量。
像咱們主板第一條顯卡插槽通常采用的?PCIe x 16?通道,M.2 NVME?插槽一般采用?PCIe x 4?通道。
即便是拿?PCIe 5.0 x 16?甚至是?PCIe 4.0 x 16?來說,其帶寬也已經足夠跑滿目前?RTX 4090\5090?等旗艦游戲顯卡。
這么看似乎確實沒有追求更高版本?PCIe?的必要!
但不要忘了,通道數相同的情況下,速率大大提升,也會催著廠商提升硬盤速度,同時也能減輕顯卡接口帶寬壓力等。
這有利于促使電腦硬件整體性能水平的提升。
舉個例子,由于新版?PCIe?性能冗余,部分品牌已開始推出?x 8?通道接口的顯卡。
那么余下的?PCIe?通道可以給到更多?M.2 NVME?接口,提升電腦硬盤擴展能力等。
當然了,在?PC?硬件領域,消費級市場從來不是驅使技術進步的第一動力。
畢竟道理咱們都懂,大多消費者對性能要求其實并不算高,主打一個夠用就行。
而大規模數據中心、AI?訓練、HPC(高性能計算)等,這些對性能有著爆炸式增長需求的專業領域才是讓硬件廠商不斷尋求突破的終極甲方。
總之,技術本身并不對錯,咱們也不必刻意糾結是否過剩。
只需弄明白自己需要什么即可!
本文編輯:@ 小憶
?本文著作權歸電手所有,未經電手許可,不得轉載使用。